產業概況
1、定義:從三個“轉變”來體現
智慧展覽館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展館相關業務和管理創新深度融合,使展館的管理和展示達到高度的智能化和集約化,并給參觀者帶來沉浸式的觀展感受,實現展館業務科學可持續發展。智慧展覽館的“智慧”,主要從三個“轉變”來體現,即展覽館展示方式的轉變、展覽館體驗方式的轉變以及展覽館管理方式的轉變。
智慧展覽館的界定
2、產業鏈剖析:環節復雜、行業眾多
智慧展覽館行業產業鏈所涉及的環節復雜、行業眾多,大大超岀了傳統旅游行業的范疇。從結構來看,智慧展覽館產業鏈中既有水平供需關系,也存在垂直協作關系。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需求更新,持續不斷有新的企業進入產業鏈。中國展覽館產業鏈圖主要包括五大層,即基礎層、感知層、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五大層級之間通過服務平臺和服務載體聯系在一起,如下圖所示:
智慧展覽館產業鏈
智慧展覽館行業每個層級都有不同的公司參與其中。其中,基礎層參與的主要是聯通、移動、電信創維數字等網絡、通信相關企業。
而感知層參與者中主要為提供智能攝像頭的海康威視等企業,提供智能傳感器的奧尼電子、必創科技、四方光電等企業,提供探測器的大立科技等企業。數據層主要為提供數據庫服務的如甲骨文、南大通用等企業,提供數據治理方案的IBM、網易數帆等企業。
智慧展覽館行業應用層的主要參與者有提供智慧導覽、綜合感知系統以及社群管理系統的企業,主要有貝塔智能、深信服、百度、微盟等。
中國智慧展覽館產業鏈全景圖
產業發展歷程:伴隨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
我國智慧展覽館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而得到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展覽業伴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壯大,一路走來,見證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歷程,宣傳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構成了中國社會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
從改革開放到現如今的四十余年里,中國展覽業走過了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階段、與國際通行規范銜接的發展階段以及快速成長為全球展覽大國的發展階段。
2002年,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首次設立“會議展覽服務業”小類,標志著會展業正式被認定為獨立行業。2006年以來,會展業列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為后來的展覽館智慧化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015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明了展覽館的信息化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依托重大科技工程及成果的科技場館將得到進一步支持。
智慧展覽館行業發展歷程
行業政策背景:依托重大科技工程而發展
智慧展覽館行業是保障會展業發展的動力之一。近年來,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規范智慧展覽館行業的發展政策,內容涉及智慧展覽館內容發展、智慧展覽館技術方向等。
智慧展覽館行業重點政策匯總
產業發展現狀
1、供給:我國展覽館場館數量小幅下降
2022年5月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中顯示,2021年全國展覽館場館291座,同比2020年減少7座,降幅2.3%。其中3座展館停用,3座展館改用,1座展館維護。全國正在建設的展館與已經立項待建展館分別為24 座和6座,與2020年持平。
2014-2021年全國展館建設情況
2021年,全國在用的291座展館的室內可供展覽總面積為1224.42萬平方米,同比2020年減少4.58萬平方米,降幅為0.37%。全國24座在建展館的室內可供展覽總面積為304.35萬平方米,同比2020年減少了54.65萬平方米,降幅為15.22%。全國立項待建的6 座展覽館可供展覽總面積為57萬平方米,與2020年持平。
因此,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國可供使用的辦展面積為1585.77萬平方米,同比2020年預測總面積減少59.23萬平方米,降幅達3.6%。
2014-2021年全國展覽場館室內可供展覽面積比較(單位:萬平方米)
2、需求:線下展會舉辦走向復蘇
2021年,全國線下展覽總數為5497場,展覽總面積為9188.57萬平方米,平均每個展覽舉辦面積為1.67萬平方米,較2020年展覽總數增加89場、展覽總面積增加1461.96萬平方米,平均每個展覽舉辦面積增加0.24萬平方米,本別增幅達1.65%、18.92%和16.78%。
2011-2021年全國線下展覽數量
2011-2021年全國線下展覽面積
2021年是全國對抗新冠疫情的第二年,展覽行業積極恢復。雖然全國境內線下展總數與2020年相比漲幅不大,但總規模及凈規模皆有大幅增長,預示著中國境內線下展覽正在有條不紊的恢復中。
產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廣東省分布最集中
從智慧展覽館企業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智慧展覽館行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1.97萬家)、山東(1.11萬家)、湖南(0.97萬家)、江蘇(0.81萬家)、四川(0.61萬家)等省份,其余省份企業不足0.5萬家。
2022年中國智慧展覽館產業企業數量區域分布圖
注:企查貓數據截止到2022年6月6日
從代表性企業分布情況來看,我國智慧展覽館代表企業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廣東等省份。
2022年智慧展覽館產業代表性上市企業區域分布圖
2、企業競爭:風語筑為行業龍頭
目前,布局了智慧展覽館生產業務的上市企業中,易尚展示、風語筑、華凱創意的智慧展覽館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力。智慧展覽館產業鏈上的代表性企業業務布局及競爭力情況如下:
2021年中國智慧展覽館企業業務布局及競爭力評價
目前,我國智慧展覽館產業整體參與企業眾多。通過企查貓對“智慧展覽館”進行精確搜索顯示,2021年我國智慧展覽館相關企業超過10萬家。
中國智慧展覽館行業龍頭企業為蘭生股份、風語筑、華凱創意等A股上市企業。按主營業務營收金額來看,2021年,風語筑以29.40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一,華凱創意以20.75億元緊隨其后,其余企業營收不足20億元。
2021年中國智慧展覽館產業營收Iop10競爭格局
產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智慧展覽館行業發展趨勢
未來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步減弱,中國新建展覽館直接配套智能系統,傳統展覽館的智能化改造也將不斷進行。VR、AI、大數據等技術將在智慧展覽館中改造中為智慧展覽館的展示現場增添光彩。
智慧展覽館行業發展趨勢
2、智慧展覽館行業前景預測
由于智慧展覽館在展會中具有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觀展人員體驗、幫助參展方宣傳等優勢,因此中國智展覽館行業的發展存在較為可觀的前景。
中國智慧展覽館產業前景預測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展覽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11月11日,2021第十二屆東莞臺灣名品博覽會在東莞市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林積,廣東省委臺辦主任黃耿城,全國臺聯副會長、廣東省僑聯黨組書記、廣東省臺聯會會長顏珂,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陳越華,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亞非,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呂成蹊,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郭山輝,東莞臺商協會會長吳勝豐等出席。
第十五屆文博會冬季工藝美術精品展由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由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深圳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承辦,將于2019年12月19日-22日(周四—周日)在深圳會展中心6、9號館舉辦,展覽面積達22500平方米,將薈萃我國工藝美術界最具實力和代表性的展商和展品資源。展會期間,配套舉辦第十五屆文博會冬季工藝美術精品展—中國工藝美術飛花獎頒獎典禮。
進入3月,各種家居類展會陸續開幕,但做法、參展品牌、影響力等比較起來,差距正在拉大。
【2019年中國展會舉辦規模和可供展覽面積均居世界首位】第十六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9日在南寧開幕,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二級巡視員朱光耀在開幕致辭時表示,2019年中國在專業展覽展館舉辦的展會約6000場,展覽總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展會舉辦規模和可供展覽面積均居世界首位。
第一屆“設計深圳”(Design Shenzhen)開展在即,以“多元跨界,內容驅動”為策展理念的大灣區設計盛會近期密集公布了一系列展會亮點。由“設計上海”主創團隊傾情打造的第一屆“設計深圳”自啟動之初即受到各界關注。從展商定位、辦展理念、展場規劃、合作伙伴選擇以及論壇主題的策劃上,均圍繞如何讓設計與藝術、人文、科技、材料不同板塊實現跨界交融。
今年是中國貿促會成立70周年,筆者有幸加入貿促系統參與展覽工作二十多年,親歷我國展覽業快速發展階段。貿促會開創了新中國的展覽事業,展覽一直是貿促會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交流平臺和服務手段。在此從老一輩貿促展覽人的回憶中撿拾七個“一”,以紀念70年來的貿促展覽事業。
隨著疫情的穩步控制,企業復工生產,人民生活也逐步放開,展會活動也開始得到了恢復,根據5月11日上海市商務委下發的《關于統籌做好舉辦會展活動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7月1日,國家會展中心將迎來2020年首場展會——CME中國機床展,預計展覽面積將達到近9萬平方米。
本文根據網上信息整理近期深圳12月展會延期信息,具體展會情況以主辦方發布的信息為準,如何找到準確的展會信息,建議找展會官方網站,本網站信息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今天上午,從2021湖南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1湖南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簡稱2021湖南旅博會)將于9月24日-26日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展會以“錦繡瀟湘 獻禮百年”為主題,將探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文旅展會新格局,充分發揮展會對文旅消費和產業的拉動作用,為疫后湖南文旅行業復蘇助力。